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好國好民 - Dear Taiwan 電影欣賞心得感想

來自芝加哥觀眾蔡孟華小姐的心得感想!



演員,米高‧福克斯說過,「一個人的尊嚴可能被攻擊、破壞、及無情的嘲弄,但它不會被拿走,除非它先被放棄。」

一個人會先認輸,不是因為別人的打擊,而是因為他先打從內心否認了自己。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對自己的自主權,誰想要受到別人的控制? 其中有個故事說到,不管是被甲國統治,或是乙國統治,為什麼我們不做自己的主人? 這是一個值得反覆思考的問題,現在的我們,或許都在探討說,我們到底是誰,我來自哪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幸佳慧女士所遇到的情況,她說當她在申請信用卡時,國籍要按照護照上寫的 ”China” 她說當下的感覺像心裡被重擊,被刀割,我想更多的是不被認同的心痛,或許吧,我們的痛,別人感受不到,但是無時無刻卻提醒著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比別人痛苦,走出去總會有國家認同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我覺得,不需要別人的認同,有自己的認同就夠了,或許對世界來說僅僅只是微不足道的「認同」但是,卻是讓我們維持自己尊嚴,並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尊敬我自己,認同我自己,發展我自己─這是我人生的真正責任……

重複著祖先的叮嚀,開拓著祖先的步履,懷抱著故鄉的甜蜜,面對著未來的命運,我們就是我們,我的認同,讓我可以無視別人的不認同,並讓我帶領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美,我會告訴他們台灣的不一樣,他們會發現,原來,台灣是個很棒,很美的國家……

蔡孟華 Meng-Hua Tsai
2011年11月15日

Monday, November 28, 2011

從「夢想家」到「好國好民 」

感謝美國觀眾李中志教授與大家分享!



民國百年已入歲末,隨著大選的逼近,馬政府的「建國百年」活動注定要在選舉口水中謝幕,但此預算高達三十幾億的慶祝活動,絕不只是一個豪華的生日派對而已,它還肩負了一個更艱鉅的任務─塑造國家認同。對一個號稱已建國百年且內戰煙硝已遠的國家而言,這是罕見的,但「如果我是台灣人,我會問為什麼要慶祝?」卻依然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不是政客名嘴的選舉炒作,而是當代研究民族主義的泰斗,安德森,在2010年五月訪台演講時拋出的,一個既無法規避,又令人不安的問題。

歷史固然有糾葛,但我國已經歷兩次政權輪替,民主化也已超過二十年,人民對國家認同應該是有公約數的,但這個豪華的「建國百年」活動,並沒有展現企圖去擴大此公約數,為多數國人的疑問提供一個出路。相反的,馬總統捨棄民選總統的高度,藉機回到法統老路,以「辛亥革命」為第一因來否定「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演進,合理化「中華民國是國家」與「台灣是家園」的切割,進而塑造「ROC-er」這種怪異的身分認同,不惜挑撥蔡英文的「我是台灣人」,甚至訴求自哀自憐的原罪論。

在中樞這樣的氛圍下,整個「建國百年」活動,自然就只是馬英九與深藍國家認同的宣傳,無怪乎被國家藝文獎得主曾道雄譏為幼稚園水準的「夢想家」,也可以把馬英九感動得痛哭流涕,但對台灣人而言,它只是一齣樣板戲。馬政府或許覺得無辜,因為他們早已說服自己在此國家百年慶典,花費鉅額鞏固國家認同是必要之惡,但真正的盲點,在於他們不去了解何以「夢想家」牴觸了「我是台灣人」這個最素樸的願望。因此當兩夜燒掉納稅人2.15億的新聞曝光,人民一觸即發的情緒立刻全面反撲。

與此豪華的國家神話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部十月發行的紀錄片「好國好民」,由海內外台灣人集資約美金五萬元,交由紀錄片導演陳麗貴拍攝。經費不到「夢想家」兩日演出的百分之一,但「好國好民」成功地勾勒出台灣錯綜複雜的國族認同。陳導捨傳統的國族論述,不靠國家神話,也不靠民族英雄或長老的訓喻;而直接訪問了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年輕人。由年輕人講出他們與土地的關係,與歷史決裂與修好的歷程,一個共同成長的故事,一個在他們心中逐漸浮現的國族輪廓。「好」片讓這一世代的每個年輕人都是片裡的說話者,國族記憶的參與者,不但在國內跨越藍綠引起極大的共鳴 ,也在海外成為留學生讀書會討論的熱門主題。

的確,歷史對台灣不仁,但歷史也常出現一些美麗的錯誤,歷經百年的日治與國民黨高壓,台灣在混淆的國家認同中,卻也培養了深厚的公民意識,意外地讓台灣成為一個公民民族主義(civil nationalism)的最佳實驗場所。配合這二十年的民主化洗禮與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一個鮮明的自我認同早已在年輕世代中形成,但民族不再由一組先驗的標準,如語言、血源、文化等來界定,而是個人的選擇,以公民效忠的方式形成一個生活的、開放的、在地的國族認同。他們不是也不需要夢想家,他們踏實地在這塊土地上,實踐好國好民。而還在符碼操弄中昏睡的政客們,當他們大夢初醒,豈能不感到汗顏?

李中志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為什麼拍《好國 好民》紀錄片?

想拍一部探討台灣認同紀錄片的念頭在我心中已擱置了20多年。因為,我自己個人在認同路上有一段曲折的歷程,而這不是我獨特的經歷,這是很多與我同一世代台灣人的共同經歷。

20多年來,我們見證台灣的民主開放,參與台灣的各種進步運動,感覺建立一個理想國家的夢想就要實現。可是2008年,馬政府執政之後,,一切情勢被逆轉,台灣的現狀快速改變。許多人和我一樣都感到非常焦慮,海外台灣人也是如此。於是拍攝一部關於台灣認同紀錄片的意念更形強烈,當我向美國同鄉與台灣好友提出構想時,立刻得到許多支持。

然而,剛開始籌拍時,其實是有許多挫折的;有人告訴我:「認同有什麼好拍的?等我們這代人都死光了,下一代就沒有認同的問題了。」有人說:「這不是老掉牙的問題嗎? 為什麼要拍!」 有人說:「國族認同是禁忌,不要去碰,只要談土地認同就好了。」有人說:「只要他們一講中共會打過來, 我們在這議題上就輸了。」.....真的是這樣嗎?國家認同問題真的不能談,不用談嗎?我們能夠迴避這問題多久?我們這一代不願面對,下一代還有機會選擇嗎?

我決定讓年輕人來告訴我答案。

當我開始接觸到片中年輕人,他們的熱情回應超過我的預期。他們不但認為國家認同問題不能迴避,應該談,願意談,也急切運用各種管道在為台灣發聲。在訪談他們的過程,我一次次被他們的真誠與熱情所感動。

當然,台灣認同問題非常複雜,不同族群可能有不同的認同。《好國 好民》不是要強迫觀眾去接受一種認同,也沒有去指責不同族群的不同認同,只是希望藉由呈現台灣的認同現況,引發大家認真去思考台灣前途的問題。因為不管我們的過去歷史背景如何不同,我們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台灣未來的任何改變都是我們要共同承受的。

導演 陳麗貴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Visiting that other windy city

As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post, we had our first double-header this past weekend.  On Sunday, we flew into Chicago, that all-American city often known, among other things, for its fresh breezes and blustering natural ventilation.  After our visit this last weekend, I can affirm that, Chicago is indeed, well-ventilated.  Sadly, none of the pictures which we took really show any evidence, so you'll just have to take my word on this.  I do also have to say that the windiness was about the only thing which Chicago is known for that we actually experienced.  We missed out on both the hot dogs and the deep-dish pizzas.. we missed out on the diverse ethnic food offerings.. we missed out on the coffee scene.. we missed out on a lot of things that people would typically associate with a Chicago experience, but I digress.  We didn't travel to Chicago to be tourists.



The reason for our trip was because w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the Taiwanese American Student's Club (TASC)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o share Dear Taiwan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We were warmly welcomed by both students on campus and members of the local Taiwanese community alik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either of us set foot on Northwestern's campus, and really, it is a magnificent campus.  The weather was also just beautiful, making the entire experience all the more enjoyable.  Honestly though, if I had to pick one thing that was negative about the outdoor conditions that weekend in Chicago, there needed to be more leaves.  That lack of leaves on trees really just drove home that, albeit already apparent, dreaded feeling screaming "winter is coming".


A lively discussion followed soon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lm.  I mean, so lively that it continued on our way over to dinner, as evidenced by the photograph to the left.  The range of conversation wen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Taiwan (and consequently the rest of East Asia) to the richness and vivacity of Taiwan's current music scene to feeling relieved knowing that Taiwanese society really has developed well, harboring and nurturing such individuals, as showcased in the film, with such diverse and passionate interests in the well-being of Taiwan.

The energy of the crowd that afternoon was truly incredible.  Despite having already conducted a few of these screenings, I'm still amazed by all the people we meet, and the wealth of the conversations, and diversity of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shared.  Thank you again TASC@Northwestern and the Chicago area Taiwanese community for your kind hospitality.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Dear Taiwan @ Brown University

Our first double-header weekend started on November 12, in Brown University.

Brown Taiwan Society gave us a very warm welcome ("Popcorn, anyone?").  The audience discussion after meandered everywhere; started with a crash course on Taiwan's history, to personal stories, to anecdotes on the interviewees in the film, and then to thoughts o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dentities.

One question from this night lingered in my mind, "what is it that motivates you guys to be here, doing this event on a Saturday night?"

I think the answer is in the tour itself.  We believe this is an important film.  On top of that, it is much more than just a DVD that you pop in and hit "play".   The topic of identity is meant to be shared, discussed, and perhaps debated on in person.

There is a simple, refreshing joy in just going to a new place and connecting people via this film and the discussion that it prompts.  I like to think that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everyone in the audience is, in essence, continuing the documentary together.

Thank you, BTS, for having us!

Friday, November 11, 2011

歡迎索取《好國好民》DVD

感謝大家對《好國好民》的熱情迴響!

目前本片在台北和台南都有免費發送地點 歡迎大家來索取 DVD, 和你的親朋好友分享《好國好民》!

DVD 索取據點:
北部的朋友可至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住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F

南部的朋友請洽 立國書店 洪敏嬌女士 06-2144888 住址:台南市南門路189號

看完《好國好民》也歡迎 e-mail 來與我們分享你的感想!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Dear Taiwan in Raleigh!

On Saturday, November 5th, we officially kicked off the US promotion tour with our first out-of-town screening in Raleigh, North Carolina!

It is an honor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is film with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U.S. Thank you, North Carolina, for your heart-warming hospitality and friendship. We were inspired by everyone's passion for Taiwan!

Check out the discussions that took place after the screening: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Video response from our U.S. audience

Dear Taiwan audience member Joe shares his reaction to the movie.
《好國 好民》的美國觀眾 Joe 和大家分享他的觀後感!





觀眾朋友 Vincent 談台灣認同

感謝 Vincent 對本片的回應!



昨晚把這部紀錄片看完了。

很”獨”嗎?不是,不是很”獨”,它基本上就是”獨”!”統獨議題”在目前的思維之下,再討論一百年也不會有答案!我想,導演並不是要在這部片子討論”統獨議題”,她只是要傳達自己以及一些人對台灣的認同;甚至能引起共鳴,深化或影響其他人對台灣的認同。不管你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是芋頭番薯,都應該看看。

其實我一直覺得根本沒有統獨議題!分裂才有統,依附才有獨!不管是分裂也好、依附也罷,兩者的概念都相同: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從這樣的概念(或是基本假設)出發,才會有統一或獨立的議題。對共產黨而言,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他從國民黨手中奪下政權後一直缺少而未能圓滿的一塊;對國民黨而言,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他被共產黨搶走的一塊大餅。可是以目前現實狀態來說,共產黨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的中國是中華民國,不管喜不喜歡、承不承認,這是事實!有一次曾經在電視上看到瑪格莉特被說到她是俄羅斯人時,她很快也很明確地說她是"白俄羅斯"人,不是"俄羅斯"人。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本來就不一樣,本來就是兩個國家;既然是兩個國家,哪有統一或獨立的問題?

「看完悲情城市之後才知道原來台灣曾經發生過二二八事件!到底是誰在騙我們?」聽到這句話,心頭震了一下─我也是這樣!悲情城市在1989年上映,那年我大二,快滿20歲了,而我竟然從來沒聽過原來幾十年前的台灣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我們都是讀台灣殯儀館編製的教科書」,好諷刺、好無奈!歷史是人創造的,可歷史也是人寫的!以前讀的歷史課本說「漢民族兼容並蓄各種文化」,現在回頭想想,或許寫成「姦容並畜」更貼切一些;「五族共和」後頭得再加「惟漢獨尊」才顯得完整。

統獨問題是不存在的,以今天的現實狀況討論統或獨是沒有邏輯的!今天,如同本片要傳達的,只有"認同"的問題:認同台灣,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管她叫「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國」;不認同台灣,台灣就只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這裡是我的國家;我愛護這裡,保護這裡,誰都不能欺侮她!」

Vincent

張睿銓 —《好國好民》首映觀後感

陳麗貴導演在 《好國好民》 中用了音樂人 張睿銓 的作品【希望的所在】。台北的首映會也出席跟觀眾朋友打個招呼,以下請了他補充當晚與觀眾朋友分享的幾句話。



《好國好民》首映觀後感
張睿銓

十月十九日晚上,參加《好國好民》首映,影片放映完後受邀上台分享感想。以下就是當晚所說的一些話,不過我有補充一些我當時遺漏或是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當晚的氣氛是感動、溫馨、輕鬆。

當我聽說陳麗貴導演拍了一個關於台灣年輕人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國家認同的記錄片時,我心中不禁納悶:為什麼沒有來訪問我?是因為我不夠年輕、年紀已經超過「年輕」的範圍了嗎?可是今天看了這支影片,看到了所有受訪人,我年紀應該還算年輕啊。那是因為我長得不夠帥嗎?麗貴導演應該不會以貌取人,而且大支也都入鏡了啊。(大支不要打我!)

但是看完這支影片,我馬上就知道為什麼了。是因為影片裡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比我勇敢、都比我有成就!你們是勇敢的台灣人!你們是台灣的希望!

記得學生時代,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有意無意地說:「我們是中國人。」我當時年紀小、很頑皮,就故意大聲地說:「我是台灣人!」結果全班都愣住了,頓時鴉雀無聲,老師也快生氣了,準備要去找教官。然後我就緊接著說:「也是中國人。」這時大家才鬆了一口氣,老師也露出了放心的表情。之後大學時代,很多人選舉一到就會跳出來說他是台灣人,不說他是中國人了。這幾年,好像又有了變化,有些人開始不喜歡別人說「我是台灣人」了,說這樣是民族主義,挑撥族群仇恨。

我們在場很多人都經過這樣的身分認同過程,但我們的下一代不一定有。我們其實不該怪我們的小孩沒有國家認同、不關心這片土地,因為問題在於我們大人沒有花時間告訴他們什麼是國家群體,身為「人」該有的價值和信念是什麼。我們沒有教他們去欣賞有夢想、有理想的人,為了理想、為了別人長時間犧牲奉獻自我是多麼的偉大。世界的改變就是因為這些有夢想的人。忙碌的我們,常常只有告訴他們考試要考高分、要有高學歷、要賺大錢。因為這樣,我們的小孩心中只有賺錢、沒有夢想,甚至嘲笑那些有夢想的人,覺得「change the world」是空話。

放下手邊工作,帶你的小孩來看這部影片,放這部影片給你的小孩看,讓他們知道,有夢想的人是多麼地美麗善良,他們的心有多麼地熱情動人。也許有一天,當他們心中都有夢想、努力追夢、也願意為有夢想的人喝采時,台灣也就成為一個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