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Director Chen | 導演陳麗貴簡介
About the Film
Dear Taiwan is a documentary by Director Lihkuei Chen that explores the topic of Taiwanese identity among Taiwan's youth today. Director Chen interviews a number of Taiwanese public figures, ranging from authors to musicians to social activists, on their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as Taiwanese people.Below is an excerpt of a few dialogues from the film.
“Who am I?”, is a simple question that the Taiwanese have never had an easy answer to. Due to historical events, the people of Taiwan have drifted between being Taiwanese, Japanese, and Chinese.
In the past century, the Taiwanese have fought against foreign rule, and have continued pursuing democratic freedom, seeking truth and justice along the way, and slowly developing a sense of nationalistic... identity.
Today, Taiwan's youths, born and raised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are no longer troubled by their identity. They confidently tell the world, "I am Taiwanese"!
"Honestly, forming a band back then
was not for business or for money.
It was for our vision.
We are using music
as a tool to resist,
or as a tool to spread our message."
"We want to make everyone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Taiwan’s music.
This is Taiwan’s vigor.
This is Taiwan’s creativity."
- fishLIN & Fan Chiang of Kou Chou Ching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made us suffer more than others.
Once away from home, you are Taiwanese, but...
We don’t have it easy, but we’re also very lucky.
Maybe we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build this beautiful nation
that we dream of.
This is our blessing. This is our chance."
- 馮喬蘭
關於本片
陳麗貴導演的最新紀錄片《好國好民》, 探討台灣中.青世代的台灣認同. 片中陳導演訪問台灣各領域的青年領袖 談他們各人的心路歷程及對台灣認同的看法.以下為片中摘錄:
「我是誰?」一個簡單的問題,對台灣人卻從來沒有簡單的答案。特殊的歷史際遇,一個世紀以來,台灣人民在「台灣人」、「日本人」和「中國人」三重身份中,游離不定,糾纏不清。
然而,一個世紀以來,在反抗異族統治,爭取民主自由,追尋公理與正義的過程中,台灣人也逐漸形塑出自己的國家認同。
21世紀解嚴後成長的台灣青年,已不再為「身世」感到困惑,他們很自信、很大聲地說出「我是台灣人」!
"我們那時候組團老實講
就不是為了商業為了賺錢
是為了理念
我們只是把音樂當作一種
我們去抗爭的工具
或是宣導理念的一種工具。"
"我們會想要讓大家多了解一點
這就是台灣的音樂
這就是台灣的生命力
這就是台灣的創作。"
- 魚仔林 & 范姜, 拷秋勤
"我們比別人痛苦的地方就是,一直有國家認同的問題,
走出去你是台灣人,可是…。
我們很辛苦,但我們也很幸福,
我們也許有機會讓我們理想中的美好的國家從我們手中誕生,
這是我們共同的幸福跟機會。"
- 馮喬蘭
About Director Lihkuei Chen
Born in 1957,Lihkuei Chen, a documentary film maker and a social activist in Taiwan, began making documentary films in 1989. Her first short film《Happy Birthday, Caddy》won the 1990 Golden Harvest Award. In 2009, she was granted Cheng Futien Award for Cultural Achievements.Major works include :
《Dear Taiwan》──2011
《The Need to Be Nitpicky: Chen Ding-Nan》──2010
《Blows the Froth: The Truth of Taiwan Economy》──2009
《Immolation》──2009
《Red Caution》──2008
《A Burning Mission –Rescue the Political Prisoners of Taiwan》2008
《A War of Glory》──2007
《Young, Together》── 2007
《The Road to Democracy in Taiwan—Lee Teng-Hui》──2006
《The Age of Awakening》──2006
《Colonization Under Japan 》──2006
《Moonlight in the Dark Night:Tsai Ruei-Yue, The Pioneer Dancer》── 2004
《Youth Sacrificed—Story of Green Island》── 2002
《Song of Life 》── 2002
《The Wedding 》── 2001
《Call Me Number One 》── 2000
《Ballad of Ping-teng Village》── 2000
《Wu Cho-Liu, The Iron Blood Poet》── 1999
《Tsai A-Hsin, The First Woman Doctor in Taiwan》── 1999
《Super Women 》── 1996
《The Fate of Married Women》── 1994
《Happy Birthday, Caddy》──1990
導演陳麗貴簡介
二○○八年年底,陳麗貴以幾乎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紅色戒嚴 ─ 陳雲林事件紀實】,這部紀錄片在台灣起巨大回響,網路上廣為流傳,被稱為「每位台灣人至少要看過一次」的影片,成為馬政府執政後的第一部反對運動紀錄片。 二○○九年,她再度在短時間內完成【焚 ─ 紀念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召喚反對運動原初的熱情,企圖為台灣尋找新的出路。 二○一○年她完成極為感人的【龜毛之必要 ─ 懷念政治家陳定南】。一 九七九年,陳麗貴從台大外文系畢業,畢業後的二、三年,一個高中同學到美國唸完「視聽教育碩士」,帶回的視聽作品讓陳麗貴很感興趣,開始興起出國學習視聽教育的動機。一九八 一年,陳麗貴與李泳泉結婚。翌年,她和李泳泉一同前往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求學。她的台灣意識,在異國的土 地上開始萌芽。在海外讀書、工作近十年,台灣意識也越來越清晰堅強。一九八九年,陳麗貴和李泳泉決定回台灣貢獻所學。
陳麗貴的作品,除了政治、環保議題外,她也是最早拍攝女性議題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如:一九九四年,談民法親屬篇中女性地位的【牽手何時出頭天】;一九九六年,談兩性工作平等法的【女超人的滋味】;一九九九年,談女性典範人物的【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二○○三年,世紀女性台灣風華系列【暗暝e月光─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等。陳麗貴認為:「女性地位是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標!」
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七年,美國WGBH公共電視台打算拍攝一部與台灣認同有關的紀錄片【拔河─台灣的故事】(Tug of War:The Story of Taiwan),陳麗貴獲推薦擔任該片台灣製作總協調。 陳麗貴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讓與美國導演茱蒂斯.維奇歐妮(Judith Vecchione)非常感動,結束後兩人也成為好友。一九九八年該片於美國播出後,在美國台僑界引起極大回響,這是國際上第一部以同情台灣的觀點探討台灣認同的紀錄片。
二○○六年推出的【台灣民主化之路】,是一部九十分鐘的紀錄長片,紀錄一九九○年代以李登輝為主軸的台灣民主化歷程。陳隆志教授認為,這是「一部完全台灣觀點的台灣史紀錄片」。二○○八年【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入圍紀錄片雙年展與金穗獎,獲得極加的評價。
這些年來,陳麗貴曾任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世新大學廣電系、實踐大學通識課程兼任講師。她認為台灣紀錄片的工作環境,與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因為便宜的器材和進步的技術與製作觀念,紀錄片工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投入。但是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相較,它的物質回饋是相當低微的,能在此領域中一直堅持下去的人並不多,尤其是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陳麗貴由其台灣的影視、藝文圈中,一直存在著「去政治化」的傾向,政治議題被刻意迴避或排擠。她所拍攝的紀錄片,可說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二○○九年三月,陳麗貴獲頒第一屆鄭福田文化獎,獎座上刻著「以紀錄片見證台灣/以行動介入社會/彰顯藝術與文化的榮光」,為陳麗貴二十年導演生涯的堅持不懈,寫下最佳註腳。
註: 本文主要參考邱斐顯【紅色戒嚴】導演陳麗貴:在疼惜台灣的日夜裡……(人本教育札記2009年7月號) 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13786852